Friday, May 16, 2008

天地動容

滿目瘡痍、呼天搶地......是近日常聽到的字眼。還有電視傳來震撼的畫面,已經崩塌下來扭曲變形的建築物,失去兒子的母親搥打胸口悲慟叫喊,還有軍隊救災偶爾傳來成功救出小孩的喜訊,但更多的是一具具屍體,還有仍然埋在廢墟下面生死未卜的幾百條小生命......

傳來這些畫面的,是走在災難前線的記者們。我們待在電視機前,曾經討論過,如果走到現場的是自己,應該先向災民施以援手,還是很獨立地報道現場實況? 幾日以來相關的新聞故事並不少,有人抨擊有線呂秉權的報道手法不人道、冷血。我沒有看過這報道,但令我想起曾幾何時一幅震撼世人的新聞照片。照片中一名飢餓得瘦骨嶙峋、瀕死邊緣的黑人小孩,蹲在寸草不生的黃土上,旁邊有隻禿鷹虎視耽耽,顯然正在等候死神降臨小孩身上然後飽餐一頓。這是一名西方攝影記者 (忘了是哪位) 在非洲饑荒地區拍下的,其後全球震撼 (可能曾獲獎),也引起廣泛爭議。有人認為該攝記冷血,沒向小孩施以援手任由他死去,只為了奪獎為自身利益拍下照片。但也有人說,記者的工作並不是救人,如果不把這幀照片發布,又如何引起世人關注飢荒問題的嚴重性?

誠然,香港的電視台競爭之激烈,空群出動採訪地震新聞,並非單單為了新聞本身,也為與同行競爭,鬥快鬥多鬥畫面。但是,我深信每一個深入四川的記者,對悲慟場面的感受比我們每一個「觀眾」都深。看著畫面打出來的namecard,有熟悉的camman、舊同事、行家、朋友都進入了人間煉獄。看著行家跟隨軍隊徒步進入震央,攀附已傾塌下來的泥石山,一步一驚心。正如陳惜姿所說,我們都應對這些記者致敬。慚愧地,我作為財記,只繼續踢著高跟鞋,穿梭中環的商業大廈「採訪」有關保險公司對地震賠償損失的消息,和分析員很indifferent的討論保險股的賠償有多高。

「今次對中壽來說濕濕碎吧了」
「死萬幾人,中壽的market share是40%... 佢一年的賠償額也不只這個數啦!」
「還有死的大多是小孩子,買保險的不多。」

連分析員也赫然發現自己很冷血,驚嘆自己甚麼時候變成這樣
就像無關痛癢似的
我說,你當自己在做很專業的分析吧,會好過點。
「做專業的分析也不過是幫人地賺錢」
我想,財記又何嘗不是,提供消息,幫他人獲利
這又是另一個issue了

面對天災人禍,個人可以做的真的非常有限
基督徒可以透過祈禱,為災區送上祝福
我沒有宗教信仰,可以做的可能只是捐錢,但這行動上與靈性上的感覺截然不同
而且,恐怕現在缺乏的不是錢,而是真正抵達災區的救援,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物資
問題是,在電視也看到,交通運輸中斷,軍隊都只能徒步入內,欠缺搜救儀器,如何救災?
但願全世界的直升機都飛來救亡

「一切高談闊論,此時都蒼白無力。」錢鋼

3 comments:

柏斯 said...

唉,我都有同感。其實近幾日好唔開心,但只可以安慰自己話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,而我們的崗位與大多數人一樣,事不關己,己不勞心。

譚福娃 said...

「我作為財記,只繼續踢著高跟鞋,穿梭中環的商業大廈「採訪」有關保險公司對地震賠償損失的消息,和分析員很indifferent的討論保險股的賠償有多高。」

旅途回來,看著震撼的畫面,我想著是跟妳一樣的事情。記者教人尊敬的時刻,應是深入災區,告訴大家受災情況吧。屬於同行的我們,在冷氣間中看片段,總教我汗顏。

或許,正如妳朋友柏斯所說,大家各自有自己的崗位…或許我們守了自己本份,就可以等到自己貢獻的一刻。

至於呂先生的報道, 他已經盡了本份,告知救援人員有人求救。只是如再有下一次,他可以早十秒告知,將會更好。

柏斯 said...

譚小姐,我係柏斯,即Patsy是也,kakak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