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October 17, 2007

色易守,情難防



(寫很久了,終於有力氣把它打出來)

湯唯很捧。她的捧不單是溫碧霞在《出埃及記》那種性感尤物的魅力。(不少男性朋友盛讚她的身段呀!)
其實湯唯很娃娃臉,實際上應該已二十八歲了吧,但演愛國大學生仍有說服力,還流露出抗戰的倔強;到演麥太太的時候,卻有一股懾人的氣質,深沈、而又性感。

很多人說,電影對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性格描述,比小說來得更全面。走出戲院,匆匆上網看了張愛玲的原著。可能先入為主,很多在電影中看到的細節、人物性格的刻劃、情感的表達,在小說中都找不到,竟有點悵然若失。

畢竟,原著僅洋洋灑灑萬多字的短篇小說,能說的始終有限,予人草率完結之感 (雖然據說張愛玲三十年來都在修改)。但這也可能是先入為主的緣故,你也可以說,原著予人很多想像空間。只是李安把這些性格上的空白豐富了色彩,使故事完整起來。

所謂《色,戒》,色是色慾情愛,有說既代表色誘別人者,也代表被色誘者。戒則語帶相關。不少人認為,既代表戒指,也是提心戒備,別讓人入侵你心房的意味。

對於「色」,張愛玲其實寫得相當隱晦,只有「通往女人的心的通道為陰道」這一句,含糊帶過易先生如何俘虜王佳芝的心。李安卻把它「發揚光大」。三場激烈的床上戲,看得觀眾屏息住氣,也是看前看後必會討論的話題 – 露骨的程度、效果之逼真、看到和看不到甚麼器官等等。

無論如何,它的爭議性已成功地替自己廣泛宣傳,至少引起了部分觀眾進場的興趣 (起碼較光看它那失敗非常的poster,吸引一百倍) !

拍得如此赤裸是否真的劇情所需 (而非單賣弄噱頭),我有點保留。但不得不承認,三場戲為兩人的關係添上張力。由最初的暴力虐待,到漸漸變成相互慰藉,產生了情感。亦反映了兩人角力的變化。王佳芝由初頭完全處於下風,到後來可有少許控制權,甚至有機會下手把易老殺掉。這些微妙的變化,都在激烈的「戰鬥」中呈現。

「戒」反而是張愛玲的重點。戒指,女性的恩物,象徵男人對自己的寵愛,也代表對榮華富貴的追求和渴望。這在小說裏貫徹始終,由一開場太太們戴著鑽戒爭妍,到最後易先生為王佳芝買鑽戒。

李安更著重「戒」的另一意思。電影英文名譯成《Lust‧Caution》。王佳芝作為色誘易先生的餌,本來只引他上釣,防範著自己對他的情感,然而卻防不勝防,最後在鑽戒面前,感覺到眼前人對自己的真愛,內心築起的城牆完全崩塌瓦解,連最終的目標和處心積累的計謀也置諸不顧。

戲中湯唯說:「他不單往我身子裏鑽,還像蛇一樣,往我心裏鑽。」正好說出了女人的弱點。然而李安亦不忘把張愛玲最愛挖苦女人俗世一面,搬到觀眾眼前。王佳芝離開珠寶店後,在漂亮服裝店前蹓躂了好一會,注視著裏面成雙成對逛著的情人,她但願麥太太這角色能繼續演下去,即使一輩子當個情婦吧。有誰不希望穿著高貴、出雙入對。李安在認同著張愛玲:女人還是這不了這一關。

連張愛玲不同情、偏要把他描繪成自私鬼的易先生,李安也給他添上幾分人性。尤其把王佳芝一等人處決後,最後一幕,易老走到王佳芝的睡房,坐在她的床緣,眷戀地撫摸床單,抬頭兩眼含淚一刻,可見他對她是真捨不得。及後離開房間,白床單剩下一堆皺痕,也像在說,這段情永遠留在易的心內不能磨滅,為這個悲劇添上幾分淒美動人的婉惜。

Sunday, September 23, 2007

差之毫釐

因緣際會,到電影資料館看了《疾走羅拉》,是為首次。

沒有想過同一段時空,可以重覆三次而不沈悶 (雖然老實說,到第三次開始確實有點不耐煩,但後來有驚喜)。

羅拉要在短短20分鐘內,為男友籌10萬馬克 (九年前,仍然有馬克的年代)應付黑幫,不斷狂奔。第一次,羅拉死了,她不想死,重頭再來;第二次,男友死了,也不想死,又重頭再來;第三次,無人要死,但兩人的關係卻似出了變化。

每次奔跑的過程,發生的事、碰到的人大致一樣,但早一分、遲一秒,看似無關痛癢的side story,卻對故事的結局舉足輕重。正所謂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。有點像《大隻佬》,但意境又有點差別。

鏡頭相當著重描寫羅拉奔跑的過程 (感覺到她拍攝的過程一定好exhausted,因為每個鏡頭都是full speed地跑),配合時鐘一分一秒流逝,亦有不少場景,見到火車、汽車等在奔跑中的羅拉身邊飛馳而過,似在互相競賽。

「一追再追,只想追趕生命裏,一分一秒」。無論何時何地,我們總在追趕甚麼;趕到了,又如何?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,都不在我們掌握之中。就如片中羅拉也想不到,自己跳過uncle架車,會影響到他撞車/不撞車,再影響到他能否及時找她爸爸外出,令自己最終是否能跟做銀行的爸爸會面,索取10萬馬克etc.

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當你得到某些東西時,便可能要失去另一些寶貴的東西。譬如羅拉或男友要死去時,失去了生命,但患難鴛鴦證明了偉大愛情;最後一次,兩人都保住性命了,表面上大團圓結局,但當已解決問題的男友問羅拉,手裏拿著的膠袋裝著甚麼 (其實是10萬馬克),羅拉笑而不語,曖昧的笑容有嗤之以鼻的感覺,隱隱暗示著,兩人的關係可能已亮起紅燈。

《出埃及記》之男人之苦


感覺與彭浩翔的前作很不一樣。
或許因為他用了很多長鏡頭。
自《伊沙貝拉》開始,感覺到彭在轉型,由故事oriented變得花很多心思在畫面上。《伊》令人聯想起王家衞。《出》則終於擺脫別人的影子 (雖然不知何解,甫開場蛙人打人的慢鏡頭令人想起《原罪犯》),亦拍得有深度。好不容易理清思緒,才得出個概略。


一個男子 (張家輝飾) 被抓著在女厠偷拍,發現原來女人們在廁所,籌劃如何把全世界的男人殺清光,當差的任達華替他落口供,開始相信這荒謬說法,展開調查。故事就這樣開始。表面上似幫女人說:男人都是壞蛋,但其實是對「男人之苦」的控訴。

整個故事,最終沒讓觀眾看影帶的內容,焦點不是在女人們如何和為何要殺男人,而是透過張家輝的的不濟,和任達華追尋答案的過程,說現代男人如何受壓迫。

本來,任達華作為沙展,應該是個很masculine的角色。然而,人到中年、不受重用 (只做報案室的閒務)、多年不獲晉升,埋下了他私下調查張家輝,想藉此領功出人頭地的伏線。
畢竟,出人頭地,是男人的終極目標,也是宿命;否則,若任達華安份守己,應可幸免於難。

同時,兩個男人都被女人「騎住」或衰在女人手上。譬如任達華在工作上,被上級邵美琪「騎住」,當差又被外母認為無出色。後來他放棄調查張家輝的事,也是受溫碧霞引誘,到最後更被老婆毒害,有得見board卻無命升職。而張家輝更是被太太看不起,最終被女人殺害。

兩個男人的masculinity被恥奪,無處宣洩。任達華追張家輝至污水處理廠頂部一幕,張家輝拿著水喉向高處噴射,其實是很symbolic的scene。男子氣慨何時可派上用場?

事實上,現代女人進可攻退可守。無論剛強如邵美現,或溫婉如溫碧霞,都可用來制伏男人,永遠是兩性的贏家。因此《出》片是「再見男子氣慨」的一訣哀歌。

只是,無論如何都不明白,與聖經的《出埃及記》有何關係。可有人告訴我?

Tuesday, September 18, 2007

事必有因

英國銀行Northern Rock擠提,是又一受次按信貸緊縮波及的好例子。

我相信英國沒有「次級按揭」這回事,而Northern Rock亦沒有直接沾手次按貸款。出事的關鍵,在於其運作,或應說融資模式。作為一間銀行,Northern Rock的存款比貸款更少。他近年利用按揭證券化,將所承造的按揭資產,轉化成證券在市場出售,利用市場龐大的資金,支持其不斷膨脹的按揭貸款。證券化,成為其最大資金來源。但當美國次按出事,投資者恐慌,不願購買這些證券,或銀行的商業票據時,銀行頓時缺水,要在同業拆借市場猛借錢,甚至需要向中央銀行求救。

友人說,何以堪稱英國第五大銀行,也可以這樣? 她說,類似今時今日的金融風暴,不是每十年總會出現一次? 作為一家老牌銀行,不是應已身經百戰,有足夠根底應付嗎? 誠然,英國被視為金融大國,至少Barclays、滙控等全球頂尖的銀行,都紥根在此。難道就沒有貸存比率等限制嗎? 在被視為金融發展落後的我們的祖國,尚且有75%貸存比率的限制,即銀行每獲100元存款,最多只能將75放貸出去。難道大不列顛就沒有?

如果連第五大銀行也有這問題,可以想像,全國其他銀行,可能不少亦面對缺水的問題,只差甚麼時候曝光而已。

不過,有危就有機。

有說Northern Rock可能被迫要拆骨賣盤。潛在買家傳包括Barclays、滙控等。若成事,絕對是執到寶。因為Northern Rock本身的貸款質素不壞,今年上半年貸款減值比率僅0.13%。只是Northern Rock無資金繼續營運而已。但對於資金龐大如滙控,可謂綽綽有餘。他們若能低價投得,甚至靜候時機善價而沽,可說是一次黃金機會吧。